十月底的鄂东南,漫山遍野的秋意正浓。行驶在G316大冶段,道路两侧的栾树缀满金黄花瓣与橘红果实,随风轻颤的枝叶与远处青灰山峦、连片稻田共同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油画。驱车行驶在这条去年9月完成改造的道路上,56.569公里的崭新沥青路面如缎带延伸,串联起青山稻田,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城乡画卷。
守古:让文化在路旁生根
在刘仁八镇岩山村,双线国道如丝带般巧妙地绕开一座青石拱桥。桥身“大元延佑二年(1315年)建”的碑文历经七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这座名为“源潭桥”的元代单孔石拱桥,全长20余米,全部以青石砌筑,不仅是大冶市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这座桥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拆了就再也没了。”大冶市公路管理局局长徐文怀回忆起2015年G316改建时的情景。当时,古桥正好处于规划线路中央。经过多方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分离式路基改线方案,通过开山削坡、调整河道,额外投入700多万元扩建双线公路,完整保留了这座珍贵的历史建筑。
如今,古桥虽不再承担交通功能,却以新姿态融入百姓生活。养护人员定期清理维护,村民常带孩子来此休憩。“小时候跟着爷爷过桥赶集,现在成了游客打卡点。”村民陈泽深坐在石凳上感慨。古桥的活化保护,成为公路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生动注脚。
焕新:用科技为安全护航
沿G316继续西行,2024年8月改造完成的杨华中桥在晨曦薄雾中展现出现代化风貌。主车道铺设高等级沥青,两侧彩色骑行步道格外亮眼,黑黄相间的防撞护栏为过往车辆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桥下的变化更为显著:过去一人多高的杂草已被硬化检测平台取代,浆砌护坡大大增强了抗冲刷能力,桥墩上“爱护桥梁人人有责”的标语与周边绿植相映成趣。“现在防汛巡查更加便捷,我们每周都会对桥面桥下进行彻底清扫,发现小病害当天就能处置。”铜山口管理站站长陈志刚介绍。
科技赋能让桥梁养护更加精准高效。目前,G316大冶段沿线32座桥梁均已完成数字化建档,通过智能管养平台可即时调取每座桥梁的技术参数、检测报告等资料。“我们建立了‘一桥一策’动态管控体系,近年来完成了7座三类桥梁的加固工作和8座桥梁的预防性养护。”大冶市公路养护中心养护科科长段勇表示,如今32座桥梁全部达到二类及以上标准,其中一类桥梁14座、二类桥梁18座。桥体24小时监控系统实现实时预警,让病害消除在萌芽状态。
融合:一条路连古今通未来
黄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普通公路养护提质“三年攻坚”为契机,不仅完成路基处理、路面刷黑等工程,还联合多部门开展路域环境整治21次,实现路宅分家、田路分家,使公路与田园生态和谐相融。
通过路基处理、路面刷黑等系统性改造,道路不仅更加美观,抗灾能力也显著提升。38.754公里的美丽公路创建路段,成为连接城乡的经济动脉。
“G316的蜕变只是起点。”暮色中,徐文怀站在杨华中桥上展望未来。华灯初上,新桥的灯火与远处源潭桥的剪影在暮色中遥相呼应,见证着从“通”到“美”再到“用好”的升级之路。当交通建设融入人文与绿色,一条路便能承载历史,同向未来。
(何梦婷 张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