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黄石市交通运输局!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党建 > 交通风采

黄石公路40年——路网建设织就八方通途

发布时间:2019-01-08 15:41   来源:.

分享:
 

73公里是多长?一辆车在整条公路上驰骋1个多小时就能跑完。73公里,正是1949年黄石境内能通车的公路总里程!

直至1985年,黄石市全境公路总里程也不超过600公里。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变化,黄石公路承接高速,连通县乡,国省干线立足黄石,辐射四方,交通枢纽显现格局!到2017年底,普通公路在册通车里程增加到7047公里。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40年里,黄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

4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路窄车少,人们出行基本靠脚。”4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

改革开放40年,是黄石公路交通大发展的40年。黄石交通发展以公路建设为代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全面、快速、协调、稳定的发展轨道。一条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国道、省道、县乡道、村村通公路穿梭在黄石城乡,我市基本形成了干支配套、城乡通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公路网络,为黄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筑起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今后的20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交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环节”和“战略重点”。同年,交通部提出“要努力把交通搞通、搞活、搞上去”,1983年进一步提出“有水大家行船,有路大家走车”的方针,公路交通运输市场首先打开了改革的大门。

公路的优先发展在政策、法规和举措上有了保证。由此,黄石境内公路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86-1989年,修通了2条市区“出口路”、5条“断头路”、20余公里“扶贫路”。至1989年末,以国道、省道为骨架,辅以县乡(镇)公路和厂矿专用公路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日历翻到1990至1999年,这10年时间,是黄石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1990年7月15日,全省第一条横贯东西的高等级公路——宜黄公路黄石段全面竣工,1991年3月武黄路率先在宜黄公路全线实现通车。这使黄石西大门豁然打开,黄石至武汉的汽车行程缩短了一半,时间减少了约四分之三。

改革开放40年是黄石公路人勇于创新的40年。在这期间,黄石在公路的建管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992年,我市首条政府还贷收费二级公路大泉公路开工建设,1993年10月建成通车,实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后又与香港港陆公司合作改造106国道迎宾门至梁公铺段,作为经营性收费公路管理。大冶也通过合作经营方式,对大(冶)金(牛)公路进行了全面拓宽改造。经省政府批准,分别设立收费站收取车辆通行费。此举有效缓解公路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促进了公路建设水平的提升。特别是经过“前三年”(1997-1999年)和“后三年”(2000-2002年)两个三年路网建设,我市公路建设得到加快发展。

1997年10月,阳新划归黄石,给公路建设带来了更大发展空间。106国道阳新段(浮屠街-贾家源)2001年11月新改建工程完工。同时对沿横线、界浮线等省道进行了大修改造,公路路况水平大幅提升。

然而,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路网结构变化等因素,2001年大泉公路提前停止收取车辆通行费。后根据费收改革精神,2008年底又撤除106国道下陆收费站,阳新县原设立的浮屠街收费站和大冶金湖收费站于2009年先后停止收取车辆通行费,在全省各市州率先实现了境内无二级公路收费站的目标。

公路,历来是一座城市的造血命脉。黄石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在湖北省的综合运输网中,起着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公路建设发展机遇,国道、省道公路的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有数据为证,1985年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在册里程为149公里,县道161公里。2017年国道有3条共275公里,省道14条共595公里,县道365公里。如果按公路技术等级划分,1985年的黄石并无一级公路,三级公路23公里,四级公路251公里。2017年一级公路则达到337公里,二级公路达到612公里,三级公路达到165公里,四级公路达到5931公里。

2017年10月29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黄阳一级公路正式通车(黄石经济开发区至阳新城东新区段)黄石与阳新城区正式迈入“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同城化。这条路,经过富庶繁华的经济开发区,穿越巍巍父子山,越过碧波荡漾的大冶湖,纵横壮美的富川大地。从解放前仅有的一条通大冶的砂石路,到106国道的畅通,富阳线、界浮线等省道的投入运行,伴随着公路的数量和质量的双向提升,阳新交通一步步甩掉落后的帽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40年来,除了国、省道普通公路的建设大踏步向前,我市公路的改造和养护也在不断升级。改革开放初期,公路养护使用的是土箕、洋镐、手推车、牛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对当时养路工的写照,也反映了公路养护水平的低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公路建设的推进,养护作业方式和水平也不断改进和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市公路养护开始逐步从人工养护向机械化养护方向发展。同时,公路养护准确规范化作业程度和养护质量不断提高,养护工作理念也不断进步,公路从“能通车”到“畅洁绿美”到“畅安舒美优”。

此外,从2003年的“让农民走上水泥路”,到2016年制定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目标,我市将农村公路的建设、升级、改造与农村脱贫、城市发展结合起来,采取了多项措施。截至2018年10月,黄石市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已经建成1万零500多公里。

与此同时,“四好农村路”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美了黄石。通畅美丽的农村公路网,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 也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农民们的收入也实现增收。在金牛镇有这样一个例子,农民通过土地“租转股”,在猛哥猕猴桃基地做劳务,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而2公里的富枫公路港下段,密切了富池镇和枫林镇两地百姓的联系;5年来港下村共改造升级村组公路9公里,九江、黄石、武汉等地区的游客来港下村观光旅游的越来越多,仅采摘园经济,港下村每年就可创收数十万元。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黄石公路人久久为功,充分发扬不畏困苦、奋发进取的精神,用汗水和智慧构筑起一张便捷的公路网络,用无悔和付出守护着平阔坦途,在摸索探寻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建设黄石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