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这片土地是中国工匠乃至产业工人最早的聚集地之一,从殷商时期开始,先祖们就在这里冶炼青铜,铸造文明,1700年前,地下的铁矿开始被规模开采,100多年前,中国现代民族工业在这里诞生。也正因此,黄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地,也是共产党武装最早的红色根据地和湘鄂赣边区最早的红色政权(苏维埃)所在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沿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在黄石的土地上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历史记忆,不忘初心!
黄石地区党和工人运动早期活动的红色记忆带
203省道黄枫线冶钢至上窑段(黄石大道石灰窑段)旧时称石灰窑工矿区,是黄石地区最早的工、矿、商集中区,是黄石市区的一条红色记忆带。
我们的追红之旅,就从冶钢一门广场开始。
203省道黄枫线的一段是市区的红色记忆带。图为冶钢段
冶钢是毛主席视察过两次的钢铁企业,最早是1913年开始兴建的大冶铁厂,是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重要的组成部分。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1922年初就有共产党人在这里觉醒工人、推动工运、发展党员。2020年,冶钢厂区内包括汉冶萍煤铁厂矿博物馆在内的苏式建筑群,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冶钢不仅是我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亲历者,前冶钢及其周边的工矿区,更是黄石地区工人运动的涵养地和活动区。
源华矿区和吴运铎。在一门,从山边到临街这一片,现在是西塞山区桐厂社区辖区,过去是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源华煤矿(东井)矿区。上世纪三十年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在这里进行过工矿工人调查和抗日救亡宣传。在这里的机修车间,一位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生活了九年,并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最终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是享誉全国的中国兵器工业开拓者、“中国保尔”、最美奋斗者、共和国英雄吴运铎。
从学徒到机修工,吴运铎在这片区域(今桐厂社区)九年
油铺湾。回到一门广场,沿203省道市区段(黄石大道)到上窑。
在冶钢和袁仓煤矿中间的上窑八泉街深处,曾经有个油铺湾,上世纪早期,这里油铺作坊林立,是工矿、作坊从业者的聚集地,商贸频繁。
1922年,被毛泽东评价为“忠心为国”的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优秀战士之一的林育英来到黄石,用冶钢翻砂工的身份做掩护,经常在中窑山上和上窑油铺湾一带活动,以办工人补习班传授文化等方式,宣传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发动工人运动。1922年5月,在林育英的领导组织下,黄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港(黄石港)窑(石灰窑)湖(袁家湖——冶钢所在地旧称)地方支部委员会成立。为方便联络和活动,当时,觉悟的工人联合在油铺湾租房,“经营”了一间茶馆。从此,革命的种子就在黄石工矿区发芽、生长。
二、贺龙元帅在黄石整军的军部旧址
贺龙在黄石的军部在313省道黄新线旁
从油铺湾回到203省道(黄石大道),转入313省道黄新线(沿湖路),向八卦嘴方向行驶约1公里,在西塞山区和平街社区路口左转,百米后,抵近飞娥山脚,可看见一栋两层楼,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原华记湖北水泥厂的办公楼(现袁仓煤矿留守处)。1927年7月中旬,时任北伐二十军军长贺龙的军部就设在这里。
当时,贺龙带着军队从武昌来到黄石,在这里整军,使军队骨干将领们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在黄石整军,贺龙不仅得到黄石党组织和工人俱乐部的支持,还吸收了700黄石儿郎参军。十多天后,以贺龙军为绝对主力,中国共产党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击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卓绝斗争。
三、毛泽东主席唯一视察过的铁矿——大冶铁矿
离开黄石市区红色记忆带,沿313省道黄新线向下陆前行,遥经老下陆127号(1927年)黄石第一个工人俱乐部诞生地,在新下陆转入106国道京广线,到铁山,进国家矿山公园,远远地就能看见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人——毛泽东主席的雕像。
雕像背后,是亚洲的最大的露天采矿形成的“天坑”。
106国道京广线在铁山穿越大冶铁矿
始建于1890年的大冶铁矿,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其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6大矿区,都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活动地。1938年初,冼星海就在这里组织过抗日救亡演出。
1958年9月毛主席视察过这里之后,大冶铁矿便是毛主席唯一视察过的铁矿。铁矿人没有辜负党和领袖的重托,从1958年到现在,这片区域累计采出近1.4亿吨原矿,30多万吨矿山铜,数百万吨钴硫精矿等,还有大量黄金和白银,加快了国家现代化进程。
大冶铁矿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 。
四、大冶兵暴旧址
离开国家矿山公园,沿106国道到大冶市区,顺大冶大道来到外国语学校,在校园内,可看见一连四栋硬山飞檐、砖木结构、碧瓦橙墙、红柱走廊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大冶武备学堂所在地。建筑上“大冶兵暴旧址”的题词,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亲笔题写。
大冶兵暴旧址经大冶大道与201省道中大线相连,距离不到1里
1929年,遵照党的指示,在大冶中心县委和大冶工农武装配合下,打入敌旅的地下共产党员 程子华率两个连的进步士兵,于12月14日夜11时半,与城外李灿、何长工所领导的红五纵队里应外合,举行了起义。经过激战,攻克了大冶县城,活捉了敌营长和国民党县长,俘敌千余人,缴枪900余枝。此后,兵暴队伍被编入红五纵队。
南山头革命纪念馆
参观大冶兵暴旧址后,由矿冶大道、金铺路进入201省道中大线,南行,左转进入316国道长同线,在殷祖地界左转进新修的旅游路上山,约6公里后登顶,步行至革命先烈纪念碑,缅怀3000多有名可考和无数无名烈士后,来到大冶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金公祠,南山头革命纪念馆与金公祠紧邻,沿彭德怀路下山,还可去刘仁八镇刘仁八村,那里有红三军团纪念馆。
通往南山头的红色旅游路与316国道长同线相连
南山头地区是一片红色沃土。这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组建了红十二军、红八军,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重要组成部分的红三军团。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李灿等百多位将帅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大冶本地革命将领余立金、马龙、饶惠谭等从这里走上了革命征途,红三师、红五军、红八军、红十二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军民协同粉粹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新四军在这里设立抗日工作团,王震率359旅南下抗日支队在这里与村民欢度过春节。
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前的467村道与201省道中大线在此(刘仁八)平交
穿行在南山头革命纪念馆,能感受鄂东南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
六、鄂东南烈士陵园
从南山头下来,回到316国道,右转,在三溪镇附近进入351国道台小线,左转,至阳新县城,来到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
公路人在为先烈点赞
这座占地425亩的烈士陵园为纪念湘鄂赣边区鄂东南21个县市31万革命先烈而建,其中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3万烈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20万烈士、抗日战争中牺牲的5万烈士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3万烈士。陵园由纪念碑、纪念馆、烈士纪念堂、九烈士墓地、国防园等主体工程组成,分别由胡耀邦题写馆名、李先念题写园名、杨尚昆题写碑名。纪念碑正北面是彭德怀元帅的题词,烈士纪念堂有王平上将的题词。陵园内陈列有毛泽东、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鄂东南革命实践纪实。
鄂东南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民政部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是黄石市纪委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
七、龙港革命旧址
从鄂东南烈士陵园出发,经阳新大道转入351国道,南行,在平交道口左转进入106国道,去龙港镇。龙港现今保存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16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6国道可直通龙港红军街
1925年春,阳新县最早的党组织——下畈党小组在龙港建立,1927年,省委在龙港组织“秋收暴动”,次年春,黄桥、朝阳、茶寮三地武装暴动后建立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龙港遂成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最早的红色区域。1929年秋至1930年夏,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率红五军各纵队先后进驻龙港,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1931年初,辖湖北阳新、大冶、鄂城等8县及江西瑞昌、武宁两县的中共鄂东特委从太子镇官山村迁至龙港镇,龙港成为湘鄂赣苏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如今保存完好的龙港老街,是大革命时期的红军街。在长约800米的老街边,清末时期二层单檐砖木结构一进多重的瓦房中,遗存有彭德怀旧居、龙燕区苏维埃政府、鄂东南工农兵银行、鄂东南特委等15处革命旧址,保留有当年的标语、壁画等遗迹近百幅。
阳新和大冶都是革命老区,红色遗迹比比皆是,有如今次,在我们沿351国道从南山头向阳新城的途中,若转入王英镇,可参观王平将军故居;在我们沿106国道从龙港镇返回黄石市区时,途径的大箕铺镇(水南湾等村),就曾是大革命时期黄石农村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又若从大箕铺转入315省道河金线,经过大王镇,这里的港西村,是中国工农红军十五军的组建地。途径太子镇,官山村就曾是新四军驻地。
包括大冶兵暴旧址、红三军团革命旧址、龙港(16处)革命旧址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在内,我市共有266处革命文物入选湖北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其中243件可移动文物均在黄石、大冶、阳新三地博物馆和龙港革命纪念馆得到良好保护。这是我们永久的记忆,更是黄石“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精神之源。
我们追寻着红色足迹,传承着精神遗产,向民族振兴进发,安行致远!
(樊华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