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全市普通公路机动车日交通量548万车公里,2月1日,记者从黄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了解,2023年全市普通公路各类机动车路线比重调查(以下简称交量调查)统计综合数据已经出炉。
车公里是指车辆当日行车里程,它是反映道路车辆流量负荷的一个专业数据。负责全市公路交量调查的市公路中心养护科负责人说,“路段车流量越大,公路运营的压力越大。交量调查数据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运行、路网的建设和营运,以及人民群众的出行生活等。”
据他介绍,每年的10月15日凌晨6时至次日凌晨6时,是全省统一的交量调查时段,2023年当天,市公路系统启动连续式自动观测设备站点21个,临时站点40个共61个观测点,对全市4条国道、14条省道、28条县道、6条乡道共计52条线路进行了交通量比重观测,观测总里程1098.965 公里,占全市乡道以上总里程的32% 。统一调查后,市公路中心对各站点上传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分调查项目按公式推算后,得出该年度交通量、路线交通量及其比重等综合统计数据,然后上报。
交量调查发现,201省道中大线港湖观测站观测的13.91公里路段是黄石市最繁忙的普通公路路段,其机动车日流量40185车次,而县道东角线(大冶市小箕铺路口至东角村)、乡道陈台线(大冶市铜山口村至大冶市杨庚桥)分别是黄石市县、乡道车当日车流量最多的线路。
黄石市公路中心养护科负责人解读了调查数据。他说,从观测数据上看,2023年,黄石市普通公路车流量延续了去年就有的下调趋势,52条调查路段日车公里数比2022年同期的673万车公里下调了18.6%;从交量比重上看,虽然县乡道车流量比重略有上升,但国道、省道和县乡道各站1/3的基本格局未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仍是货运车辆以及短途客车首选;从调查里程上看,248.5公里的国道调查里程只占这次交量调查总里程的10.46%,却观测到全市近30%的车流量,说明国道在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没有动摇,
“如何看待交量调查综合数据下调?”市公路中心负责路网工作的负责人回答:“这是正常现象。”
他说,影响交量调查综合数据下调的原因起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路网密度的增加,市民出行更加便捷。2023年,全市在册普通公路里程8262公里,比上年净增325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新增通车里程79公里。这些新增的道路大多服务于地区交通小循环,如大冶地区每万人公路拥有量从2021年35.25公里增加到2023年的42.35公里,公路密度的增加带来的是更加合理的路网布局,而裁弯取直的公路交通,在客观上分流了原有线路的交通压力;其次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互通使公路营运更加高效。以武阳高速为例,去年建成通车的武阳高速从北向南先后互通了黄石市257省道葛毛线、316国道长同线、315省道河金线、201省道中大线、351国道台小线、106国道京广线、356省道朱横线、357省道木龙线,局部交通由平行线路改变为四通八达的环形线路,在带给沿线公路用户交通便利的同时,必然分流了这些干线公路的车流量,也相应减少了车辆在路途的行车时间,减轻了普通公路的交通压力;其三是武鄂黄黄城市圈快速通道的建设以及铁东线、锦冶线、顺丰机场快速通道、高速连接线、高铁大道等不在交量调查范围内的市政道路的建成通车,也在极大程度上分流了临近干线公路的车流量;第四是原有观测站点未能适应国省干线的升级改道带来的线路变化,对线路交量调查综合数据产生了影响。以315省道河金线金海观测站为例,2022年,金海站24小时23.5公里观测里程的过往车次是13887,而新351省道河金线开发区段贯通后的2023年,设在原位的该站点观测到的车次为4372,仅为上年度观测数据的31.5%;最后是普通公路及其路域其它工程施工对公路交通的影响,比如沿江大道工程对203省道市区段的限行、磁湖大桥工程对313省道黄新线李家坊段的影响等,都使设在这些路段的自动观测点的检测数据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为适应路网建设的变化,更准确掌握公路营运数据,市公路部门计划对原有交量监测和调查站点的布局进行调整。他说,“公路交通量调查可以掌握公路网交通流的运行特征以及公路网的适应程度,为公路网规划改造和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交通运营管理及社会公众出行等提供有力支撑,更好的服务于黄石市高质量发展。”(樊华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