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日报 罗炜)4日,雨雾氤氲的黄石新港码头,装载着进口粮食的货轮正在加紧装卸作业,等着水转铁运往四川。
“这批从舟山过来的进口粮食一共有15万吨,第一批5万吨于8天前启航,这几日已经陆续到港,为黄石新港多式联运赢得新年‘头彩’。”黄石新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杰兴奋地说道,客户十分满意黄石多式联运的通道条件,愿意签订常态化合同。
近年来,黄石多式联运发展迅速,政策倾斜、通道铺设、平台构建,全市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为黄石加快构建“双港驱动、四港联动”,打造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贡献了力量。
推动区位优势再升级
政协黄石市十四届一次会议列席人员张恩强表示,推进多式联运是发挥港口作用的重要途径。加强与武汉铁路局的合作,是黄石新港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多式联运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要进一步完善平台公司功能,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争取铁路资源保障,真正实现黄石新港多式联运一体化运营。同时,以江海直达为核心业务,积极探索打造长江流域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散货储运基地落地黄石,共同开辟三峡翻坝第二通道,拓展西南大市场,打造多式联运精品线路,不断推动黄石新港从运输港向贸易港升级转型。
市人大代表严吉庆表示,新港独具“公铁水空”四港联动与棋盘洲综保区的双重叠加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高标准建成棋盘洲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建设港产城深度融合的现代港口城市,产业是根基。”严吉庆说,依托港口优势,培育壮大现代物流、新材料、装备制造、粮食精深加工等临港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绿色低碳经济产业项目,提升项目建设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增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临空经济区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农工党黄石市委员会提出,全力建设黄石临空经济区,必须发挥黄石市区距离花湖机场不足10公里的优势,抢抓湖北省打造“双枢纽”、融入“双循环”、建设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黄石全域临空经济区建设。要推进临空产业发展、疏通临空交通路网、强化临空产业要素保障。
打造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推动黄石高质量发展,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对此,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建设委员会提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力度并取得较好成效,已经形成“三横二纵一联二环四桥”的高速公路网,“六纵六横三环”的普通国省干线网,“一高一快多联”的铁路网,基本形成了比较快速便捷的公铁水客货运体系。但现阶段,我市对外辐射能级不够强,客货运枢纽体系不够完善、交通服务业整体水平不够高,结构性短板仍然存在,与创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为此,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议,尽快研究编制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将交通重要通道、园区枢纽、运输方式合理组织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黄石临港、临空产业的集聚,提升黄石核心竞争力;全方位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大通道。积极谋划“增密”高速公路通道,畅通长江黄金航道通江达海能力和内河富水航道干支相连的服务水平;坚持“双港驱动、四港联动”的发展思路,建设长江中游大宗商品绿色高效转运基地;实现深度互联互通,多层次融入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列席人员吴建春表示,坚持港城联动,以港兴市,衔接公铁水,谋划“水铁联运、公空对接”的“双港驱动、四港联动”多式联运格局,建设长江中游多式联运国际枢纽港、全国性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应该在几个方面下功夫:补齐节点功能短板。对接鄂州花湖机场,加快推进“1+6”对空快速干线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黄石通用机场与鄂州花湖机场协调发展。补齐铁路短板,争取350km/h的高铁通道以及东西向货运铁路过境黄石;继续做强水港优势。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棋盘洲港区、阳新港区、城区港区建设,加快推进棋盘洲港区三期、四期工程,到2025年建成新港30个万吨级泊位。此外,还要拓展多式联运功能、突出大宗商品运输、积极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加快临空货运配套布局、强化现代物流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