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日报 罗炜 石勇)经过7天的水上航行,19日上午10时,装载着1.2万吨玉米的“江海直达17”号船顺利抵达黄石新港22号泊位。这批玉米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经长江至黄石,在黄石新港完成“水铁转换”,再由铁路运往目的地四川达州。
这是全国首制服务长江中游特定航线江海直达散货船的“首航之旅”,也是自黄石港开港以来靠泊黄石最大吨位的江海直达船,黄石建设长江中游大宗商品铁水联运中心由此步入新征程。
加快推动江海联运
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如果按照传统航运路径,这批1.2万吨玉米将途经黄石,在长江航道中完成至少两次大船换小船的“水水中转”,再由重庆万州港上岸转铁路运往目的地,运输周期长、货损大、作业成本高。
“之所以选择在黄石新港进行‘水铁中转’,是因为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叠加,让黄石中转的‘性价比’最高。”市港口物流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小敏分析说,对于运费而言,水运里程越长,运输成本越低。黄石介于九江和武汉之间,水运里程比九江长,运费较九江中转更低;武汉港以集装箱为主,黄石新港重点瞄准大宗散货;黄石对江海联运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奖补政策、资金有保障……以上多种因素,最终促使黄石成为江海直达船靠泊中转的首选。
“江海直达航线的开通,为黄石建设现代港口城市,开拓多式联运新货种,增加物流新通道,推进黄石新港向贸易港转型升级,为实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日“黄石—舟山”江海联运全国首制17号船到港暨水铁联运启程仪式上,市委副书记吴之凌道出了这条航线开通的重大意义。
一直以来,受航道水深等条件制约,体型大、吃水深的传统海船无法深入长江,更难以进入长江中游港口。
深水良港
本次首航的全国首制特定航线江海直达新船型船长128米、型宽22.6米、型深9米,总吨8688,海里设计吃水6.8米,最大载货量1.4万吨,长江内设计吃水8.0米,最大载货量1.7万吨,可满载靠泊黄石、武汉等长江中游多个港口,是为推进江海直达运输发展、直达长江中游专门设计和建造的新型货船。
同时,与传统海船相比,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舶设计有双机双舵结构,并安装艏侧推,操纵性更灵活,更适合长江航行,在同等条件下较传统海船载货量增加30%以上,人力成本节省50%,能耗降低10%以上。船舶所使用轻质燃料油,也更加符合长江绿色物流发展需求。
“目前,舟山正在引导企业打造1.4万吨江海直达船型,黄石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基础,下一步,两地将开展大宗散货江海直达业务合作,减少长江下游过驳等运输环节,有效降低货物中转损耗、缩短运输时间、提升运输效率,形成‘船主、货主、码头’多方共赢的新格局。”市港口物流发展中心主任张恩强表示,两地还将积极推进江海联运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码头泊位、作业、气象、水位、物流等信息,实现全程物流服务。
为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江海联运,今年以来,黄石市港口物流发展中心与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积极对接,探索企业合作、政府部门服务协同的合作新模式。
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党委委员曹军表示,舟山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江海联运量快速增长,而其储存能力有限,现阶段正在谋划与长江经济带内河港口加强合作,在长江内河流域建立铁矿石、粮食中转储运基地。
“黄石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强各部门联动合作,全力促成铁矿石、粮食中转储运基地项目落地,为助力黄石新港向贸易港转型、推进我市现代港口城市建设、实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安民说。
补足短板让优势更优
构建辐射长江中上游大宗商品物流通道
近年来,随着长江运输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江海直达运输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江海直达运输已成为江海物流一体化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同样一吨矿石走江海直达船,物流成本大概降低20%。从这一层面来讲,依托江海直达,我们将迎来‘黄金’效益。”张恩强分析说,宁波舟山港位于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面朝繁忙的太平洋主航道,具有辐射长江经济带、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2020年,舟山港域吞吐量5.71亿吨,实现江海联运量2.56亿吨,其中,铁矿石进江量超过1.2亿吨,占长江经济带的40%;粮食进江量占长江经济带的50%。铁矿石、粮食等大宗散货主要在长江下游的镇江、南通等港口减载进江,随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运输结构调整,江海直达船型已成为发展趋势,这与黄石航运发展计划高度契合。
黄石区位优势突出,港口资源丰富,港口后方腹地开阔,可开发堆存场地超4000亩,堆存能力可达2000万吨;本地钢厂和有色金属企业众多,金属矿石需求量大,年需求量合计达2050万吨;黄石及周边地区每年约有120万吨进口粮食以满足酿酒、食品、饲料加工产业需要;铁路进港铁水无缝衔接,可有效辐射河南、陕西、湖南、川渝等诸多大型钢铁企业,实现进一步扩大储运基地的辐射纵深;同时,黄石具备粮食进境口岸资质,正在建设粮食专用筒仓,仓储能力20万吨。
基于以上两地现有情况及优势,黄石和舟山在铁矿石、粮食江海直达业务合作,促成铁矿石、粮食中转储运业务落地黄石,以及两地江海联运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铁矿石方面,搭建全程物流平台,建立全程物流模式,经舟山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分装于江海联运船舶,经江内中转港入集装箱上铁路后,直达钢铁公司,实现物流门到门服务;
粮食“散改集”运输方面,污染少、货损少,通过水铁联运,物流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全程封闭运输,是黄石和舟山两港集装箱新的增长点。
仪式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黄石、舟山两地成功签订《关于强化江海直达准班轮航线运营的合作框架协议》,我市将与舟山市建立江海直达运营保障机制,保障船舶优先靠离泊、装卸作业,保障运输和装卸作业安全,共享港航物流数据信息。创新打造大宗商品江海直达准班轮运输航线,保障大宗商品江海直达、班轮运输航线顺利运行、补足黄石航运业发展短板、增强黄石港口对腹地货源的吸引能力、完善航线网络,增强港口竞争力,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撑。
“双港驱动四港联动”
发挥好长江黄金水道的黄金效能
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推动现代港口城市建设由现阶段的强化临港临空功能向强化综合枢纽功能转变,加快黄石新港从运输港向贸易港转变,构建“铁水公空”“双港驱动、四港联动”的现代交通体系,实现港产城融合,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更加宏观的视野里,以占全国21.4%的国土面积承载起超过全国40%的人口和生产总值,长江经济带发展肩负着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长江黄金水道也被重新定位。
在这种背景下,黄石如何发挥好长江黄金水道的黄金效能?
公路“转得出”,水铁“接得住”。多式联运发展作为运输结构调整的关键一环,成为我市提高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效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主攻方向。
“从镇江船运出发,走水路可以一直到重庆、宜宾再进行转运,这样运费低,但时间成本较高。选择黄石,主要是多式联运的基础条件较好,专项奖补的政策也给力。”湖北水铁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黄嘉文介绍,黄石新的多式联运专项奖补政策“月度预付、季度结算”,奖补力度大,兑付效率高,对企业非常有吸引力。
从“现代物流”“班轮航线”“多式联运”三项奖补政策相继出台,到调整优化;从多式联运一体化平台正式运营,到当前江海直达航线开启运行。我市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强力推动了黄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再塑城市综合功能优势。
作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鄂东地区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黄石新港已经实现铁公水无缝衔接、多式联运,带动黄石及周边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具体而言,货物经黄石新港中转后,向东顺江而下可直达洋山港、舟山港,实现“江海直达”;向西依托新港铁路支线连接武九铁路进入国家铁路网,畅联中欧班列,打造西部货物中转基地;刚刚实现通车的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武汉城市圈外环线、黄咸高速公路互通可直达港区;不久以后,黄石还可经由湖北自贸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由内陆城市向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东南沿海地区延伸。
“黄石多式联运已顺利实现稳固筑基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提升期。”在全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部级专家验收会议上,专家组认为,黄石新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发展超出想象,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在铁水公空“四港联动”发展理念之下,当前,黄石现代物流正构筑棋盘洲新港、花湖空港、传化公路港、铁路多式联运中转港四个物流大平台,同时构建西北西南为主体的铁路网、以通江达海为骨架的水运网、以传化170个网点城市为依托的公路网、以花湖空港航线为支撑的航空网四大物流通道。
风帆起,阔步行。而今,沿长江黄金水道,一艘艘江海直达船舶正载着黄石四海通达的梦想,驶向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