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黄石市交通运输局! 无障碍阅读

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道路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湖北省交通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3-25 12:36  

分享:
 

文件名称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道路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湖北省交通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件类型其他;公路;水运
发文单位湖北省交通运输厅 发文字号鄂交发〔2022〕21号
发文日期2022-03-03 12:36:19 发布日期2022-03-25 12:36:19
生效日期 失效日期
效力状态有效 主题分类

正文

各市、州、县交通运输局,厅直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

根据《湖北省综合运输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现将《湖北省道路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湖北省交通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

2022年3月25日


湖北省道路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省道路运输行业不断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道路客运服务能力、水平以及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1.站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共有三级及以上客运站198个(含综合客运枢纽15个),其中一级站40个、二级站90个、三级站68个,客运便捷站(包括原四级、五级、简易站)1144个、招呼站32276个,所有县市基本实现已建和在建二级以上客运站全覆盖,与各级公路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路基础设施网络,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更为密切。

2.道路客运通达深度和广度持续巩固

“十三五”期间,随着高铁、城际铁路的开通以及私家车拥有量大幅增长,群众出行方式日益多元化,道路客运行业受到较大影响,客流量逐年下降,但道路客运仍占主体地位。截至2020年底,全省道路客运经营业户3044户,道路客运从业人员15万人,道路客运车辆32967辆,各类客运班线(线路牌)10380条,通达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20年全省道路客运完成运输量2.17亿人次、周转量131.60亿人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的占比仍达到70.30%,较“十二五”期末分别减少75.3%和73.12%。全省“村村通客车”成果持续巩固,农村客运基本实现“开得通、留得住、运营稳”。

3.装备安全性和舒适性得到增强

截至2020年,全省道路营运载客汽车3.2万余辆中,平均客位25.27客位/辆,车均客位数较2016年增长13.78%,营运客车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舒适性不断提升。营运客车的安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安装北斗、GPS等卫星定位装置和行驶记录仪设备的车辆基本达到100%。

4.客运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道路客运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城际公交等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武昌至黄石开通城际公交,宜昌实现主城区至8个县市的区域城际公交全覆盖。湖北省长途客运接驳运输联盟建设工作取得成效,实现对省内长途道路客运接驳运输的全覆盖。武汉完成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目标,襄阳、宜昌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创建城市。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序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省通公交的建制村4948个(占比21%),同比增长21.99%;公交线路733条,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357条,较2015年底分别增长52%、31%,竹山、远安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5.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全省三类以上班线客运企业和包车客运企业全部建立了动态监控平台。全省农村客运车辆19634台,全部实行动态监控管理,其中83%的农村客运车辆应用4G动态监控设备,农村客运运营和安全监管能力大大增强。建立农村客运发展长效机制,省级农村客运发展专项资金投入4亿元,有效巩固了“村村通客车”成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建设、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督促道路客运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长途道路客运实名制管理,强力筑牢安全“防火墙”,道路客运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6.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不断加快信息化体系建设,道路客运信息化服务水平实现大幅提升。湖北省全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平台于2016年建成,覆盖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客运站和部分三级客运站共133家,自助售票取票设备在一级和二级客运站场基本普及。部分客运站场运营主体与携程、微信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售票,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方便乘客出行。此外,以省客集团的“省客驾到”、宜昌交运的“峡客行”等为代表的城际县域个性化网约车服务快速发展。所有市州实现全国公交一卡通,武汉入列全国首批“智慧交通”示范城市。

(二)存在问题

尽管湖北省道路客运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运输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输组织水平有待提升,方式间、干支间、城乡间、区域间一体化协同组织水平较低,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滞后,与实现“一站购票”“一票出行”仍有较大差距;二是运输市场有待规范发展,部分道路客运企业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不足,道路客运车辆动态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信息化、智能化支撑不充分,道路客运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不足,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道路客运领域推广应用缓慢。


第二章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新征程的开局五年,也是谱写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湖北交通将按照“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战略定位,加快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战略布局。新形势下,全省道路客运行业发展机遇多重叠加、面临挑战日趋严峻、发展要求更加明确。

(一)服务国家战略,要求改善客运服务品质和深度

应对国内国际新形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要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国家宏观战略的出台,湖北省步入了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开启交通强省新征程的起步期和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促进一体化融合的加速期。道路客运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把握好发展定位、方向和重点,提升服务品质和深度,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有机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支撑湖北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以及交通强国示范区。

(二)支撑重大布局,要求提升客运服务能力和水平

着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提出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重要要求,湖北省政府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道路客运作为保障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基础性服务行业,需要提升道路客运服务能力,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拓展客运服务产品,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效率,增加个性化、高品质客运服务供给,切实发挥道路客运基础支撑作用。

(三)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提升客运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交通运输也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道路客运服务应抓住国家、湖北省启动新基建的契机,加快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客运服务方式、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其质量和效率,为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四)新一轮技术变革,要求创新客运服务模式和业态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物联网、5G通信等新一代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道路客运服务带来新变化。汽车电气化、自动驾驶、出行即服务等发展趋势要求道路客运加快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五)城镇化快速发展,要求提高道路客运服务广度和深度

道路客运服务的覆盖范围和通达程度需求与城市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我省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促使城际与城乡交通体系进一步融合,城市、区域和城乡的人员物资流动性增强,城市客运量快速增加,迫切要求道路客运行业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和需求变化,提高公共交通线网覆盖面和通达深度,推进城际间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全面提升道路客运供给能力、管理服务能力。

(六)坚持安全发展,要求深化道路客运安全体系建设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安全摆在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深化道路客运安全体系建设,构建交通强国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道路客运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研究制定道路客运安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提出深化和提升安全体系建设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实现方法路径等,加快深化和提升道路客运安全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我省道路客运应急保障工作,提高全省道路客运行业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第三章  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人民满意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新定位,以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为引领,加快完善道路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道路客运服务网络,推动互联网与道路客运服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公平规范、绿色环保的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道路客运服务能力和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出行的新期待,为服务“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加快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战略布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把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坚持“便民、利民、惠民”原则,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为广大群众出行提供更高品质、更高水平的道路客运服务。

——协调推进,增进公平。把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注重公平和普惠,加大对农村客运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共享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道路客运服务设施、服务体系、服务政策顶层设计,根据不同的发展条件和需求特征,制定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措施。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作为行业创新转型的有效途径。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在转型中提升道路客运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公平规范、绿色环保的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实现客运基础设施“四级”全覆盖(综合客运枢纽市州全覆盖,汽车客运中心县市全覆盖,标准汽车客运站乡镇全覆盖,标准候车亭建制村全覆盖);实现道路客运服务能力、服务质量以及行业管理效能“三个提升”,适应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出行的新期待,确保客运衔接更加顺畅,城乡客运协调更加高效,客运候乘体验更加满意;基本构建便利顺畅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道路客运服务,为湖北省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站场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覆盖城乡、规模合理,布局合理、层次分工明确的道路客运场站体系,实现多层次道路网络之间、多运输方式之间以不同层次枢纽站场为纽带的有效衔接。到2025年,综合客运枢纽市州覆盖率100%,汽车客运中心县市覆盖率100%,标准化汽车客运站乡镇覆盖率100%,标准化候车亭建制村覆盖率100%。

——道路客运服务取得重要突破。建成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方便灵活的城际道路客运服务系统和覆盖全面、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服务系统。到2025年,建制村通客车比例始终保持100%,创建10个以上省级全域公交县、10个以上国家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道路客运行业绿色智慧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占比力争达到85%以上,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5%。道路客运领域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实现电子客票覆盖率达到99%。

——安全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全省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控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全面实现智能监控全覆盖,安全科技应用不断深入,规模以上道路客运企业安全风险管理逐步加强,道路客运行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十四五”期全省道路客运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能力适应

综合客运枢纽市州覆盖率、汽车客运中心县市覆盖率、标准化乡镇汽车客运站乡镇覆盖率、标准化候车亭建制村覆盖率(%)

100

服务优良

建制村通客车比例(%)

100

创建省级全域公交县(个)

≥10

国家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个)

≥10

科技环保

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和定制客运线路电子客票覆盖率(%)

0

99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占比(%)

58

85

道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

5


安全可靠

道路客运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

20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全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有关战略决策和部署,结合全省实际,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模式,着力提高道路客运市场集约化、多元化、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道路客运服务能力和质量,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出行。

(一)推进客运站场建设

1.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一体衔接

按照零距离换乘要求,推进综合客运枢纽的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协同管理,统筹在建的沪渝蓉高铁、武西高铁武十段、武九客专沿线、郑渝高铁等干线铁路和即将建设的荆荆城铁等支线铁路,进一步优化完善武汉西站换乘中心等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布局。推进在呼南高铁(襄荆宜高铁)沿线新建宜城公铁换乘中心,在武西高铁沿线新建枣阳、谷城公铁换乘中心,在郑万高铁沿线推进南漳、保康公铁换乘中心建设。

2.推进老旧客运场站改造升级

遵循“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市老旧汽车客运站升级改造和新城区汽车客运站新建,引导推动具备条件的汽车客运站向集客运、商贸、物流、快递、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运输服务设施转变。推动长途汽车客运站融合城市公交功能,实现“一站多用、资源共享”。配合新能源客运车辆的普及,在客运站场安装足量的充电桩。进一步完善站内服务规范,优化进站、候乘流程,提高旅客舒适度体验。

专栏1 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重点任务

综合客运枢纽:新建武汉、襄阳、宜昌等地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项目,续建汉口客运中心、武西高铁枣阳综合客运枢纽、郑万高铁兴山综合客运枢纽、武九高铁阳新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

县市汽车客运站:加快推进大冶临空区中心客运站、兴山昭君新客运站等开工建设。推动郧阳区汽车客运站、黄冈东华客运站改造升级。

(二)完善便捷顺畅的城际客运服务

1.推进旅客联程运输

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全面开展旅客联程运输,鼓励不同运输方式共建共享联运设施设备,推动“一站式”票务服务和“一票制”出行服务。加快发展机场、高铁站至全省各地的道路客运班线,构建与航空和铁路对接的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强化客运站之间、客运站与火车站、民航机场等综合运输枢纽间的运输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客运站与城市主要商业区、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公交衔接。

2.优化城际客运模式

在城市群、城市圈推广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营模式。结合武汉、鄂州、黄冈、咸宁、孝感、黄石等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发展,及时规划并调整中、短途客运班线,开展客运公交化班线改造。针对大中城市高铁开通情况,适当调整线路网络布局,严格控制发展高铁沿线大中城市之间的干线客运班线,大力发展高铁未覆盖的中小城市的省、市际客运班线,完善中小城市的区域直达客运网络。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城际公交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城际、区间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毗邻省短途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

专栏2 武汉城市圈城际公交运营一体化创建工程

开行城际公交线路:加快武汉城市圈全域公交化改造,实现武汉与周边城市城际公交无缝衔接。

构建城际公交换乘站:结合武汉城市圈现有公交线网和场站布局,改造、新建28个城际公交换乘站,满足车辆停靠、调度、司乘人员休憩等功能,有条件场站配套建设邮件转运等功能设施。

3.大力发展定制客运

充分发挥道路客运“门到门”、“点对点”灵活机动的比较优势,鼓励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者与互联网平台加强合作,基于取得经营许可的道路客运班线开展定制客运。支持汽车客运站设置城市候机楼、高铁候车室,支持机场快线、联程运输、高铁和景区直通车发展。推进道路客运企业发展专线包车和联程客运包车及满足春运、暑运及其他节假日等特定时段客运需求的团体包车客运服务。鼓励道路客运企业主动与大型厂矿企业、学校等对接,提供“门到门”、“点对点”的接送服务。

(三)提升农村地区客运服务水平

1.积极推进乡镇汽车客运站建设

加快建设依托现有城市公交站点、农村客运站点和旅游运输节点,实现覆盖城乡的客运节点网络。开展乡镇汽车客运站(综合运输服务站)、农村候车亭达标行动,提升农村客运基础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城乡道路客运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机场专线专用站、旅游客运站、商务站的建设。科学规划规模、标准适宜的城乡客运站点,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站场的共享共用。稳步推进在大型市场、产业园区、学校聚集区、旅游风景区等客源密集的区域建设适宜的客运停靠点。

专栏3农村客运站点达标工程

乡镇汽车客运站(综合运输服务站)、农村候车亭达标行动:推进乡镇汽车客运站(综合运输服务站)、农村候车亭达标行动,三年左右新建改造乡镇汽车客运站(综合运输服务站)120个、农村候车亭8000个。

2.推进农村客运班线改造

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县城区周边、乡镇和村庄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序地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增加停靠站点,滚动发车,定线循环,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研究制定实行公交化运行的农村客运线路运营和服务规范。支持“镇到村”农村客运网络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有重点、分阶段在镇域内发展“镇村公交”。探索区域经营、延伸经营、预约经营、专线经营、班线经营等形式多样的农村客运经营模式,推广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或赶集班等固定或者非固定的班次,切实保障农村地区重点时段群众出行。

3.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均等化

健全城乡和区域公共交通衔接机制,促进城乡和区域公共交通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周边短途班线客运的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公交线网延伸、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等模式推动实现全域公交化运营。推进发展城区到郊区、县城到乡镇的公交化线路。加大对城乡客运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客运公共财政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客运运营机制,深化落实运营服务规范,倡导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公交化运营、规范化管理。开展省级全域公交县创建,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安全水平,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支持农村客运公交港湾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面形成覆盖广泛、衔接顺畅、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城乡道路客运网络。

专栏4城乡客运服务示范创建工程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程:全面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争创10个以上国家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全域公交县创建工程:在巩固“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经营主体、覆盖水平、运营管理、动态监控、服务质量、站场设施等方面,在县级行政区域内开展全域公交县创建,以点带面提升全省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力争创建10个以上全域公交县。

(四)促进道路客运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1.发展道路客运枢纽经济

积极推动汽车客运站场发挥区位、功能等优势,提升站场增值服务能力。在保障汽车客运站基本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客运站拓展商业、物业、产业等服务功能,开展寄递物流、邮政、快递、住宿、旅游、商超等配套服务,实行站商融合、以商养站。鼓励客运站设置专用区域,为公交线路、城际公交化线路提供首末站服务,方便旅客乘车。鼓励客运站经营者合理布局站外停靠点,提供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售检票、行李物品安全检查和营运客车停靠服务。支持乡镇客运站与邮政、电商、快递、物流、商业等综合开发利用。

2.推进运游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进运游结合,建立旅游客运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推进旅行社和旅游客运企业及驾驶员等信息共享,探索实施运游一票到底。支持汽车客运站拓展旅游集散功能,根据需要配设城市候机楼、高铁无轨站等设施。合理预测旅游客运发展需求,开展旅游客运专线、旅游直通车、旅游公交、景区小交通等运游结合特色业务,建立起以包车旅游为基础、以省内外专线旅游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运输服务体系。鼓励汽车客运站与旅游集散中心合作,在汽车客运站设置景区专用候车室。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整合旅游客运资源,实现旅游客运与旅游市场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

3.促进农村客运和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农村客运经营主体统筹各类运输资源,探索多元化农村客运发展新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交通便利、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规划建设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利用现有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站点经济,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鼓励农村客运班车捎带小件快递。依托农村客运线路,积极打造乡村旅游以及产业扶贫精品线路。

(五)整合道路客运经营主体资源

1.建立优胜劣汰考核机制

大力推行服务质量招投标方式重新配置道路客运经营权,并向质量信誉优和信用考核评价高的企业、道路客运经营规模大和服务质量好的企业、抗风险能力高和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倾斜。稳步推行黑名单制度、市场禁入和退出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多发、质量信誉差、信用考核评价低的道路客运经营者实施失信惩戒。

2.推进跨区域跨行业重组

推进道路客运企业跨区域重组,支持道路客运企业以线路、资产为纽带开展跨企业、跨区域的兼并重组、联合经营,鼓励组建线路公司实施资产置换,依法依规为相关行政许可办理提供“绿色通道”或简易程序。鼓励共享站点资源,倡导节点运输。鼓励企业开展跨行业重组,支持道路客运企业开展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业务,与铁路、民航、水运衔接开展联程联运服务。

3.整合道路客运经营主体

推进道路客运经营主体结构调整,鼓励道路客运企业加强市场资源整合,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支持骨干道路客运企业整合资源成立股份制公司和异地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推进道路客运网络化运营。积极发挥骨干龙头客运企业资源、品牌、管理的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联合合作等多种方式推进客运资源整合工作,成立产权明晰的大型运输企业集团,或打造运输企业联盟共同体,实现规模化发展。

(六)提升道路客运装备技术水平

1.提升营运车辆技术装备水平

积极推动道路客运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装备,鼓励高效、低耗、安全、舒适的客运车辆发展,提升营运车辆装备技术水平。适应农村地区需求特点,因地制宜实现农村客运车型的多样化、适用性。

2.推广应用新能源节能环保车辆

鼓励企业购置新能源农村客运车辆和城乡公交车辆,加快城乡客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客运绿色发展。加快新能源车辆更新等,提升新能源车辆在城乡客运中的比例。

3.支持营运客车加装使用车载智能终端设备

在既有城乡客运动态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广利用现代通信、主动安全防护等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城乡客运及其它重点营运车辆安全和服务监管能力提升。升级改造现有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平台,确保更加高效、智能地服务人民群众出行。

专栏5 道路客运装备设施提升工程

更新一批新能源农村客运车辆: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推广新能源车辆要求,积极支持新能源车辆更新,切实提升我省农村客运、城市客运新能源车辆比例,打造绿色出行新业态,实现城乡客运绿色发展。

升级一批农村客运动态监控系统:在现有农村客运车辆动态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广利用5G通信、主动安全防护等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农村客运安全和服务监管能力提升,确保更加高效、智能地服务人民群众出行。

(七)提升道路客运智能化水平

1.大力推广电子客票

推进全省道路客运电子客票系统建设和应用,加快电子客票售票终端、实名检票终端、移动服务终端等智能设备的推广使用,积极为乘客提供移动终端购票、刷身份证检票、扫码验证、“人脸识别”等无接触式服务,持续改善乘客出行体验。鼓励不同运输方式间建立票务清算平台和清算机制,推动实现“一站购票”“一票出行”。

2.完善客运服务信息化建设

鼓励拓展湖北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平台服务功能,提供道路客运增值服务;鼓励道路客运企业依托湖北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平台开展定制客运深度合作。推动道路客运企业与定制客运服务平台开展合作、融合发展。

3.推进道路应急智能化应用

持续完善跨区域跨行业的道路客运应急处置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进一步提升求救信息接入、救援维修企业调度、救援信息反馈、维修救援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考评以及机动车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等功能,提高区域性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理能力。

专栏6道路客运电子客票建设工程

道路客运电子客票建设工程:利用现有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加快推进道路客运电子客票应用与普及,实现全省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和定制客运线路电子客票全覆盖。

(八)构建完善健全的行业治理体系

1.加强从业人员资格管理

开展大型营运客车驾驶员从业教育,提高驾驶人员综合素质。注重道路客运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联合大专院校采取定向、订单组班的方式开展全日制驾驶人学历教育。逐步实现全省营运客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的联网查询,并与公安部门驾驶证管理数据实现共享。加强对驾驶员违章违法的管理,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机动车驾驶证被公安部门注销或者吊销的,依法吊销其从业资格。

2.强化车辆安全技术管理

严把车辆准入关,从事道路客运的车辆,必须符合国家、行业相关安全、技术标准,并按照规定的周期和频次进行车辆维护及检测,达到与其经营范围相符合的技术等级。积极探索车辆分类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客车非法改装行为。建立全省联网的道路客运车辆管理和综合性能检测信息平台,实现全省范围的车辆技术管理信息共享。

3.落实客运站安全管理职责

严格落实汽车客运站“三不进站、六不出站”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按照国家、行业的要求,提高反恐防范能力,督促企业落实发车前“五不两确保”承诺,提升乘客安全带佩戴使用意识,从源头上遏制重大事故发生。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支持汽车客运站安装监控设备、电子显示设备和危险品检测仪。规范危险品查堵、车辆安全例检、出站检查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强化客运源头监管。

4.强化企业生产过程监管

健全完善“双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动态监管制度。继续推进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工作,利用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进一步加强对“两客”(长途客运、包车客运)车辆、农村客运车辆、驾驶员和综合客运场站的全程、实时、动态监控管理。制定并落实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切实加强道路旅客运输非法违规运营精准协同治理工作措施,依法打击道路客运非法营运行为。加强道路运输电子证件推广应用,实现省内异地执法信息交换与共享。鼓励道路客运企业与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服务平台合作,开展专业化、集中化、社会化的营运客车动态监控服务。

5.强化旅游客运安全管理

强化旅游客运市场准入,加强旅游客运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旅游客运信用惩戒。完善旅游客运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开展旅游客运安全联合检查,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实时跟踪规划实施进度,及时掌握道路客运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完善省、市、县发改、交通运输、自然资源、财政以及旅游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道路客运领域重点任务落实。

(二)做好政策引导

将与国铁网对接的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与高铁、客专对接的中小型综合客运枢纽纳入城市规划中,并对客运场站提档升级,农村客运站、亭建管养提供政策指导。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将规划枢纽、场站的新建、改扩建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中,预留相当规模的用地,尽量简化用地审批手续。进一步建立健全道路客运行业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疫情、汛情等灾害事件的准备,把人员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强化行业治理

创新安全监管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区域稽查联网联动,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高道路客运市场运行监测分析能力。借助互联网+监管等技术多措并举加强监管,建立以道路旅客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和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失信经营主体的惩戒和定向监管力度,强化客运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工作的跟踪和阶段性绩效评估。

附件

湖北省道路运输“十四五”期三级及以上客运站场项目库

序号

站场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一、武汉市





1

汉口客运中心

江汉区

新建

一级

2019-2022

2

武昌客运中心

武昌区

改扩建

一级

2021-2022

3

武西高铁武汉西综合客运枢纽

汉阳区

新建

一级

2021-2025

4

光谷火车站配套客运站

洪山区

新建

一级

2022-2025

5

阳逻新城交通枢纽站

新洲区

新建

一级

2023-2025

二、黄石市





1

武九高铁阳新综合客运枢纽

阳新县

新建

一级

2020-2022

2

黄石北站

下陆区

改扩建

一级

2023-2025

3

黄石东站客运枢纽

西塞山区

新建

一级

2024-2026

4

大冶市城乡综合客运站

大冶市

新建

二级

2019-2022

5

临空区中心客运站

大冶市

新建

二级

2022-2024

6

大冶市茗山汽车客运站

大冶市

新建

三级

2022-2024

7

阳新县木港汽车客运站

阳新县

新建

三级

2020-2022

8

阳新县仙岛湖汽车客运站

阳新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2

9

阳新县洋港汽车客运站

阳新县

新建

三级

2020-2022

10

阳新县白沙客运站

阳新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11

阳新县排市客运站

阳新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三、十堰市





1

武当山特区客运换乘中心

武当山特区

新建

一级

2019-2021

2

丹江右岸新城区客运站

丹江口市

新建

一级

2020-2022

3

武西高铁武当山综合客运枢纽

丹江口市

新建

一级

2020-2021

4

十堰西站换乘中心

张湾区

新建

一级

2021-2023

5

十堰汽车客运中心站

茅箭区

改扩建

一级

2023-2025

6

郧西县客运换乘中心

郧西县

新建

一级

2022-2025

7

十堰客运东站

茅箭区

新建

二级

2019-2021

8

武西高铁丹江口综合客运枢纽

丹江口市

新建

二级

2020-2021

9

郧阳区汽车客运站

郧阳区

改扩建

二级

2021-2022

10

竹溪县中心客运站

竹溪县

改扩建

二级

2021-2022

11

房县中心客运站

房县

改扩建

二级

2022-2023

12

郧阳区白桑关镇客运站

郧阳区

新建

三级

2022-2023

13

竹山县柳林乡客运站

竹山县

新建

三级

2022-2023

14

竹溪县丰溪客运站

竹溪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2

15

竹溪县天宝客运站

竹溪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2

16

竹山县竹坪客运站

竹山县

新建

三级

2022-2023

17

竹山县秦古镇客运站

竹山县

新建

三级

2023-2024

18

竹溪县向坝客运站

竹溪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19

竹溪县蒋家堰客运站

竹溪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20

竹山县擂鼓客运站

竹山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四、宜昌市





1

点军客运站

点军区

新建

一级

2019-2025

2

郑万高铁兴山综合客运枢纽

兴山县

新建

一级

2020-2022

3

当阳市高铁综合客运站

当阳市

新建

一级

2022-2024

4

宜昌北综合客运枢纽

夷陵区

新建

一级

2022-2025

5

长阳客运站

长阳县

新建

二级

2020-2021

6

五峰客运中心站

五峰县

新建

二级

2020-2021

7

顾家店镇客运站

枝江市

新建

三级

2021-2022

8

榛子客运站

兴山县

新建

三级

2022-2023

9

宜都市青林寺旅游客运站

宜都市

续建

三级

2020-2021

10

远安县茅坪场客运站

远安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11

远安县洋坪客运站

远安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12

安福寺客运站

枝江市

续建

三级

2020-2021

五、襄阳市





1

襄阳市汽车客运南站

襄城区

新建

一级

2018-2021

2

武西高铁枣阳综合客运枢纽

枣阳市

新建

一级

2018-2021

3

谷城县石花汽车客运站

谷城县

新建

二级

2020-2021

4

武西高铁谷城综合客运枢纽

谷城县

新建

二级

2021-2023

5

郑万高铁南漳综合客运枢纽

南漳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4

6

保康综合客运枢纽

保康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4

7

保康县尧治河旅游客运中心

保康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4

8

宜城市公铁换乘中心

宜城市

新建

二级

2022-2025

9

宜城市长山旅游汽车客运站

宜城市

新建

三级

2022-2025

10

谷城县茨河客运站

谷城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2

11

谷城县南河旅游客运站

谷城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2

12

宜城市流水旅游汽车客运站

宜城市

新建

三级

2023-2025

六、鄂州市





1

鄂州机场客运换乘中心

鄂城区

新建

一级

2022-2025

2

葛店综合客运枢纽

葛店开发区

新建

二级

2022-2025

七、荆门市





1

荆门西综合客运枢纽

漳河新区

新建

一级

2022-2025

2

沙洋公铁换乘站

沙洋县

新建

一级

2022-2025

3

钟祥公铁换乘南站

钟祥市

新建

二级

2022-2025

4

京山公铁换乘站

京山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5

八、荆州市





1

荆州机场换乘中心

沙市区

新建

一级

2024-2026

2

荆州开发区客运站

开发区

改扩建

二级

2021-2025

3

监利新沟客运站

监利市

新建

二级

2023-2025

4

洈水旅游客运站

松滋市

新建

三级

2021-2023

5

新滩汽车客运站

洪湖市

新建

三级

2022-2023

6

松滋火车站旅客换乘中心

松滋市

新建

三级

2022-2024

7

松滋市临港园区客运站

松滋市

新建

三级

2022-2024

8

监利朱河客运站

监利市

新建

三级

2021-2025

九、随州市





1

武西高铁随州南站综合客运枢纽

曾都区

新建

一级

2021-2023

2

随县安居客运枢纽

随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3

3

广水市武胜关综合客运枢纽

广水市

新建

二级

2022-2025

4

广水市北门客运站

广水市

新建

二级

2023-2025

5

随县万和客运站

随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3

6

广水余店客运站

广水

新建

三级

2022-2024

十、黄冈市





1

武杭高铁黄冈西综合客运枢纽

黄州区

改扩建

一级

2021-2023

2

黄黄高铁浠水综合客运枢纽

浠水县

新建

二级

2020-2022

3

黄黄高铁武穴综合客运枢纽

武穴市

新建

二级

2021-2022

4

黄冈市东华客运站

黄州区

改扩建

二级

2021-2022

5

蕲春综合客运枢纽

蕲春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3

6

黄梅综合客运枢纽

黄梅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4

7

红安县高铁换乘中心

红安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5

8

黄冈白潭湖客运枢纽

黄州区

新建

二级

2023-2025

9

罗田县城东楠竹林客运中心

罗田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5

10

马曹庙镇客运站

团风县

新建

三级

2022-2024

11

淋山河镇客运站

团风县

新建

三级

2022-2024

12

麻城市三河口客运站

麻城市

新建

三级

2020-2021

13

英山温泉综合客运服务中心

英山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14

英山县汽车北站

英山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十一、孝感市





1

汉川市汽车客运中心站

汉川市

新建

一级

2020-2022

2

孝感东综合交通枢纽

孝南区

新建

一级

2021-2023

3

汉川东客运换乘中心

汉川市

新建

一级

2022-2025

4

大悟县客运中心站

大悟县

新建

二级

2016-2021

5

汉川城南客运站

汉川市

新建

二级

2019-2021

6

汉川马口金马客运站

汉川市

新建

二级

2021-2023

7

安陆市长途客运站

安陆市

改扩建

二级

2021-2024

8

武西高铁安陆综合客运枢纽

安陆市

新建

二级

2021-2024

9

义和镇客运站

应城市

新建

三级

2021-2023

10

黄站镇客运站

大悟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2

11

郎君镇客运站

应城市

新建

三级

2021-2023

12

天鹅镇客运站

应城市

改扩建

三级

2021-2022

十二、恩施州





1

咸丰坪坝营旅游客运站

咸丰县

新建

二级

2018-2021

2

巴东汽车客运站

巴东县

新建

二级

2019-2021

3

黔张常铁路咸丰综合客运枢纽

咸丰县

新建

二级

2020-2022

4

郑万高铁巴东综合客运枢纽

巴东县

新建

二级

2021-2023

5

鹤峰县客运中心站

鹤峰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4

6

茶店子旅游换乘中心

巴东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5

十三、咸宁市





1

通城县中心客运站

通城县

新建

一级

2020-2021

2

咸宁南综合客运枢纽

咸安区

新建

一级

2022-2024

3

崇阳县城西客运站

崇阳县

新建

一级

2022-2024

4

京广高铁赤壁北客运枢纽

赤壁市

新建

一级

2022-2025

5

通山县城西汽车客运站

通山县

新建

二级

2022-2022

7

天城客运站

崇阳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2

8

神山镇客运站

赤壁市

续建

三级

2021-2024

9

余家桥客运站

赤壁市

续建

三级

2021-2024

10

通山县燕厦客运站

通山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3

11

通城县五里客运站

通城县

续建

三级

2020-2021

12

崇阳县路口客运站

崇阳县

新建

三级

2021-2022

十四、仙桃市





1

武汉至仙桃城际铁路仙桃综合客运枢纽

仙桃市

新建

一级

2020-2021

2

仙桃市毛嘴客运站

仙桃市

续建

三级

2019-2022

3

仙桃市通海口客运站

仙桃市

续建

三级

2017-2022

4

仙桃市陈场客运站

仙桃市

续建

三级

2019-2022

5

仙桃市杨林尾客运站

仙桃市

新建

三级

2021-2023

6

仙桃市长埫口客运站

仙桃市

新建

三级

2021-2023

十五、潜江市





1

高铁新区综合客运换乘中心

潜江市

新建

一级

2019-2022

十六、天门市





1

天门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

天门市

新建

一级

2022-2025

十七、神农架林区





1

松柏客运站

神农架林区

新建

一级

2020-2022

2

郑万高铁神农架综合客运枢纽

神农架林区

新建

二级

2020-2022



湖北省交通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围绕促进现代物流健康发展,交通物流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不断加深,支持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的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衔接互动的发展格局。

1.交通物流规模不断提高。2016至2019年,全省营运货运量从16.51亿吨增至22.10亿吨,年均增长10.2%;货运周转量从6159.90亿吨公里增至7237.8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4.11%。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营运货运量16.04亿吨,货运周转量5295.68亿吨公里。

2.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省物流通道、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组成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截至2020年,共建成以公路货运为主的交通物流枢纽78个,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武汉阳逻港综合物流园、宜昌东站物流中心、宜昌三峡物流园、襄阳国际陆港物流园、十堰林安综合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区稳步运营。宜昌白洋港、鄂州三江港、武汉阳逻港三期、黄石新港二期建成运营,全省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502万标箱。大花岭、三江港铁路物流基地、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一期工程、黄石新港铁路货场等铁路进港的物流枢纽相继建成运营。武汉、宜昌、十堰、襄阳、鄂州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名单,其中武汉、宜昌港口型物流枢纽获批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武汉山绿农产品集团获批国家首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3.运输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全省三年运输结构调整目标如期完成,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铁路、水路、公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比重由2017年的2.01%、19.26%、78.72优化到2019年的2.91%:20.78%:76.30%,公路平均运距由2017年的185公里下降到2019年的158公里,基本实现水路货运、铁路货运在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作用增强,公路货运在中短途运输及港口、铁路集疏运领域作用显现的目的。武汉阳逻港、武汉粮食物流项目、黄石新港、宜昌白洋港和鄂州三江港5个项目列入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省铁水联运量从2015年1.8万吨跃升为2020年750万吨,其中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4.98万标箱,是2017年的3倍。

4.物流网络稳步拓展。武汉至上海江海直达航线实现“天天班”运营,“泸汉台”“武汉—东盟四国”及日韩等近洋集装箱品牌航线进一步巩固,武汉至日本关西江海直达航线正式开通。天河机场开通货运航线19条,国际货运通航点32个,连通全球五大洲。2016至2020年,中欧班列(武汉)陆续开通经阿拉山口、满洲里、二连浩特、凭祥、霍尔果斯“五线并行”的物流通道,累计发运1664列、14.5万标箱,辐射34个国家、76个城市。

5.城乡物流水平不断提高。竹山、远安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赤壁、竹山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十三五”时期全省支持建设了25个省级农村交通物流试点示范项目,通过新改建县级物流中心、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襄阳、十堰通过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验收,黄石、咸宁入选全国第二批示范城市,基本形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邮政快递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面实现村村通邮、乡乡通快递,快递进村率达到77.5%。

6.新模式新装备广泛推广。甩挂运输态势良好,8个试点项目完成验收,开通试点线路18条,降低单位运输成本15%以上,提高运输效率30%。网络货运平台创新发展,截至2020年,全省共30家网络货运平台企业获得认定。省道路运输四级协同系统、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系统、网络货运监管平台上线运行。武汉、黄石先后组建物流标准化联盟,标准托盘使用率、带板运输量、物流装卸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7.物流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出台湖北省交通运输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补助项目管理制度,截至2020年共落实物流发展专项补助资金4.7亿元,撬动了物流园区投资303亿元。多措并举降低物流成本,“十三五”期累计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超300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所有省级交通运输服务审批事项并入省政务服务“一张网”,下放和取消了一批省级职权事项,全面落实货车“三检合一”,开展了“我要开物流公司(货运)”一事联办试点及推广工作。“互联网+监管”不断推进,完成“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4G动态监控平台、实现全省“两客一危”及12吨以上重型载货汽车24小时监测服务。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全省交通物流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对标“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更高要求,对标“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迫切需要,仍存在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

一是物流枢纽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全省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通用型物流园区重复建设且功能单一、多式联运物流园区不足;现有物流园区与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不够,与制造业、商贸业发展联动不充分。

二是物流通道有待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进港进园“最后一公里”仍需畅通,铁水运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对外向型经济的支撑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全省公路货运量占比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式联运试点项目虽多但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全链条、一体化货运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四是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物流业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高,物流企业规模“小、散、弱”的整体情况没有根本改变。智能化、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现代信息等新技术和新业态、新模式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不够。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国家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物流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完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

为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速完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我省提出将湖北打造成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部署,这要求湖北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有机串连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和服务组织方式,加快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交通物流体系,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交通强国战略,要求推动物流进一步降本增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构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顶层设计。湖北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首批省份,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发展基础雄厚,承担着示范引领的重要使命。多式联运作为六大试点任务之一,要求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形成一批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成果和经验,推动湖北成为内陆地区物流成本洼地,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湖北样板。

——加快建设平安和美丽湖北,要求强化安全绿色发展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北。湖北交通物流发展要围绕“美丽湖北”“平安湖北”建设目标,围绕国家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全面推动物流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优化运输结构,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和绿色物流装备,发展全链路绿色物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守住安全底线思维,强化安全监管,完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要求湖北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持续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顺应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要求推动交通物流转型升级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依托新一轮技术变革推进交通物流转型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湖北交通物流要抓住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推动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大物流新基建投资,推广自动化立体库、物流机器人系统、智能分拣系统、识别与感知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推广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网络货运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现交通物流更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交通强国战略和和“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以“依托大交通发展大物流、汇聚大产业服务新格局”为导向,以深化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提质”为主线,完善交通物流节点布局,畅通交通物流通道网络,促进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为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提供有力支撑,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更好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物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实现要素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完善激励和保障政策,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环境。

枢纽集聚,融合发展。强化综合交通体系与现代物流体系融合发展,以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为载体,促进各类物流资源集约整合。强化货运枢纽与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内外联动,开放共享。围绕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推进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完善国内国际物流通道,强化交通物流枢纽功能,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高效衔接,支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坚持发挥创新在交通物流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物流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由追求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安全发展,绿色低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广高效清洁运输装备、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等,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围绕建设“两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重要航空门户枢纽、全国重要物流基地)目标,实现四个高效衔接(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干线货运与支线配送高效衔接,国内货运与国际货运高效衔接,农村货运与城市货运高效衔接),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内畅外联、高效经济、智慧绿色、安全有序的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

——布局合理。全省交通物流枢纽布局更完善,与产业园区、交通枢纽一体协同发展,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顺畅。新建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中心)40个,多式联运得到较大发展,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7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12个,打造8个以上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争创8个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

——内畅外联。全省铁水公空“四港联动”的物流通道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依托航空、高铁,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中部陆海大通道基本成型,江海联运通道巩固优化,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省内主要港口铁路集疏运“最后一公里”全覆盖,150万吨以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到90%以上。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到100%。

——高效经济。货运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铁、水货运量占比稳步上升,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力争达到15%,成为中部地区物流成本“洼地”;道路货运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货运模式加速推广,运输空驶率明显下降。

——智慧绿色。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业发展深度融合,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等智能化设施设备加速推广,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达到99%;绿色环保运输模式得到大力发展,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力争达到5个以上,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5%。

——安全有序。全省交通物流安全防、管、控能力明显提高,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物流调配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进一步降低,道路货运安全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交通物流节点建设

推动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建设一批具备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两种及以上对外运输方式,为国际性或区域性货物提供大批量货物集聚、辐射、转运、联运等服务的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积极支持建设一批具备公共物流服务功能,提供货物快速集散、中转分拨和高效配送,提高干支衔接效率和组织化水平,实现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运输的通用集散型货运枢纽。支持建设一批位于国家级或省级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重点口岸附近的口岸服务型货运枢纽。支持完善农村交通物流服务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和改造一批县级物流中心、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和村级物流节点。

提升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服务效能。加大存量资源整合优化力度,推动国家物流枢纽与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统筹规划建设,促进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协同化。鼓励传统货运站场改造升级,提供多式联运、配送、仓储、转运、保税、信息等全程物流服务,使其成为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货运枢纽。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临站经济等发展。

专栏4-1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汉欧国际物流园、汉口北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港、荆州煤炭储备基地、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核心枢纽、宜昌三峡(茅坪)货运中心、宜昌云池港铁水联运物流园、襄阳国际陆港多式联运中心、鄂州长江现代物流园、十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黄石新港多式联运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建设。

(二)畅通交通物流通道网络

畅通国内多向辐射干线通道。围绕“五纵四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形成与城镇发展轴和重要产业带有机衔接、沟通周边城市群和各大经济区的公水铁空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巩固优化省内水运网络,深入推进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省内沿江捎带、水水中转,巩固提升湖北至长江沿线城市水运航线,畅通与大运河水系航运通道。拓展铁路货运通道,开通、加密至中西部主要城市、沿江主要城市、沿海港口城市、边境口岸城市的铁路货运班列和铁海联运班列,积极发展铁路重载直达、班列直达、高铁快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

构建中部国际陆海物流大通道。依托京九铁路、京广铁路、焦柳铁路、汉丹铁路、武九铁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沪蓉高速、沪渝高速、福银高速等铁路、高速公路运输大通道,构建向北连接俄罗斯、向南连接东南亚、向西连接欧洲的国际陆路运输通道。依托长江航道,提升“武汉-洋山港”江海直达集装箱品牌航线,巩固“泸汉台”集装箱快班、“武汉—上海—台湾”等集装箱江海联运航线,持续发展“武汉—日本”江海直航集装箱班轮航线,培育“武汉/黄石—韩国”集装箱江海直航航线,构建向东出海的国际水运通道。强化省内铁路枢纽、港口枢纽和沿海港口衔接,构建东北亚经湖北中转至欧洲的国际海铁联运通道和湖北经沿海中转辐射全球的国际铁海联运通道。

(三)优化交通物流组织模式

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做优做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着力推进主要港口核心港区的疏港铁路、公路建设,加强机场、铁路站场等集疏运道路建设,完善物流园区、大型产业园区进港铁路建设,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港内铁路和码头作业区的无缝衔接、重要港口二级及以上公路高效联通、年货运量15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进场率(进园率)达到90%。推动铁水、公铁、陆空、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发展,壮大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积极培育省级示范项目,争创7个以上国家级、12个以上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开通湖北至国内及欧洲、东盟、东南亚等地国际多式联运精品线路。提升多式联运协同水平,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在信息共享、供应链服务、“一单制”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专栏4-2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

全力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建成7个以上国家级、12个以上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20条以上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创新道路货运组织模式。鼓励提供优质干线运力服务的大车队模式创新发展,创新货运组织方式,提升集疏运效率和质量。广泛推广网络化、企业联盟、干支衔接等甩挂运输模式,支持创新货车租赁、挂车共享、集装单元化等模式。推动网络货运健康发展,规范网络货运企业经营行为,积极培育网络货运头部企业。推动冷链运输等专业化运输组织模式发展,鼓励基于跨境生鲜贸易的多式联运冷链运输。推动建立道路货运分类分级体系,完善动态监测分析体系,有效引导市场供需平衡,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提升城乡配送组织水平。推动城市配送规范高效发展,继续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推动落实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便利通行政策。创新城市配送组织模式,引导配送需求大、配送频次多、商品种类适宜的商贸企业与配送企业合作开展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集中配送等多种形式的集约化配送。创新农村物流运作模式,引导物流运输企业与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发展产运销一体化的物流供应链服务。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推动运输和邮政、快递融合,探索农村客运小件带货。支持发展城乡共同配送联盟,促进县(市)、镇物流中心与大型枢纽物流园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专栏4-3城乡物流网络建设工程

(1)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

推进城市配送组织模式服务与创新,鼓励和推广新能源城市配送车在城市配送领域应用,努力提高城市配送绿色化、信息化水平,创建5个以上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项目。

(2)农村物流服务创建工程。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客货邮融合发展,争创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支持基础较好的农村物流企业申报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动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继续创建一批省级农村交通物流试点示范项目。

(四)提升智慧物流发展水平

加快交通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交通物流基础数据库建设,支持武汉、襄阳、宜昌等有条件的市州建设交通物流数据平台。推动全省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危化码头港口智能监管平台建设,提升危化品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省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建设,提升网络货运规范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建设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实现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信息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建设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信息平台、农村物流信息平台。

鼓励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以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载体,引导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货运企业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开发应用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服务升级。鼓励物流园区和龙头物流企业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信息互联与共享,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的高效匹配。鼓励交通物流企业信息平台与省公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和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构建通联各地、覆盖全省、线上线下一体的物流云平台。

(五)推广绿色物流发展方式

推广应用绿色物流装备。推进货运车辆向标准化、箱式化、专业化、轻量化发展,积极发展符合国家标准的中置轴汽车列车、箱式半挂车,推广应用冷藏、散装、液罐等专用车型,加快轻型化挂车推广应用。推广应用标准化运载单元,推动专用铁路平车、53尺内陆集装箱、空陆联运标准集装器的研发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广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因地制宜发展LNG汽车、CNG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替代燃料汽车。加快货运车辆适用的LNG加气站、充电桩、岸电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绿色化发展。引导物流企业集约化利用土地。引导物流园区推广使用太阳能、风力发电照明装置。引导物流园区开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提高配送车辆实载率。引导仓储物流企业采用标准货架与托盘共用系统,实现货架的循环使用,增加企业效益。鼓励企业采用以LNG、电动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为动力的节能环保型转运设备,降低仓库室内排放污染。

(六)完善应急物流体系构建

建设应急物资储备设施。依托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基地和应急物流转运场站。整合优化存量应急设施,推动既有物流设施嵌入应急功能,推进各类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物流设施在布局、功能、运行等方面的匹配和衔接。提升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应急物资高效送达。

完善应急物资运输体系。健全完善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在重大灾害、疫情、安全等突发事件管理中,强化与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合作,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机制。健全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交通保畅和管控机制。建立运力征用补偿机制,切实保护被征用运力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参与应急保障的积极性,形成应急运输保障的长效机制。发挥应急物流企业主力军作用,制定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录,建立高效响应的运力调度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及公益组织、志愿团体等共同建立应急物流联盟。推进应急物资包装、设施设备标准化,提升运输效率。

(七)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引导传统物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型企业转型。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整合,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推动本土物流企业不断扩展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逐步由本土型企业向区域型、全国型、国际型企业发展。加强对网络货运、冷链运输等领域企业的引导与支持,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科技型、专业型交通物流企业。

引进外地龙头企业。瞄准“五类500强”、全球物流100强,在湖北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建设面向大区域的转运、分拨基地。抢抓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积极承接央企物流在湖北设立物流总部。加大对大型国际物流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形成一支品牌效应突出、业务优势明显的国际物流队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建立重大交通物流项目跟踪服务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加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协调合作,推动交通物流在不同地区间、不同行业间、不同部门间的合作交流与融合发展。

(二)完善政策支持

争取国家关于交通物流发展的支持政策,突出省级物流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和农村交通物流等交通运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做好重要通道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支持交通运输枢纽综合立体开发和骨干通道沿线土地物流功能开发。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交通物流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企业并购方式等方式募集资金,鼓励物流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三)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物流行业管理队伍教育培训,统筹利用业务培训班、科技大讲堂、网络在线教育等培训平台,提高交通物流行业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发挥行业协会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持续开展“最美货车司机”评选,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司机先锋模范作用,推进道路货运领域党的建设试点工作。

(四)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简化物流企业行政审批手续,推动物流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和“一网通办”。推广“我要开物流公司(货运)”一事联办。加强物流领域收费行为监管,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切实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强物流行业安全建设,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进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物流企业诚信考核工作,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五)加强统计监测

提高交通物流统计工作水平,强化统计人员培训,完善交通物流数据采集方式,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对多式联运、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货运枢纽、农村物流等重点领域的运行监测,定期跟踪样本企业经营情况,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

附表

湖北省交通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货运枢纽(物流园区)项目库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

建设

起止年限


合计






续建项目小计






新建项目小计





一、武汉市





续建项目





1

武汉诚通联众物流园

新洲区

新建

占地425亩

2017-2022

2

武汉顺丰电商产业园

东西湖区

新建

占地244亩

2019-2021

3

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核心枢纽(物流园项目)

新洲区

新建

占地656亩

2019-2022

4

湖北快递电商总部基地项目(韵达)

蔡甸区

新建

占地223亩

2020-2021

5

安博蔡甸仓储项目

蔡甸区

新建

占地200亩

2020-2022

6

深国际蔡甸现代综合物流港

蔡甸区

新建

占地216亩

2020-2022

7

武汉捷利现代物流产业园

东西湖区

新建

占地148亩

2020-2022

8

武汉汉口北高新物流示范园

黄陂区

新建

占地716亩

2020-2023

9

京东湖北蔡甸亚洲一号电商产业园

蔡甸区

新建

占地800亩

2020-2026

10

湖北交投汉口北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港

黄陂区

新建

占地1080亩

2020-2026

新建项目





1

湖北铁安通汉口北铁路物流园

黄陂区

新建

占地300亩

2021-2022

2






3

中通快递华中(武汉)总部基地项目

东西湖区

新建

占地100亩

2021-2023

4

汉欧国际物流园

东西湖

新建

占地220亩

2021-2023

5

京东华中电商产业园项目

东西湖区

新建

占地500亩

2021-2026

6

武汉天河机场航空物流园区

黄陂区

新建

占地1095亩

2021-2027

二、黄石市





续建项目





1

黄石新港现代物流园一期工程

黄石市

新建

占地218亩

2017-2021

2

黄石润信农产品物流园

黄石市

新建

占地240亩

2017-2021

3

黄石多式联运物流园

市辖区

新建

占地520亩

2017-2022

4

传化诚通公路港一期工程

黄石市

新建

占地258亩

2018-2021

5

黄石捷利物流园一期

市辖区

新建

占地800亩

2018-2022

新建项目





1

湖北海虹物流园

大冶市

新建

占地619亩

2021-2023

2

湖北西商农产品(冷链)物流园

阳新县

新建

占地180亩

2021-2023

3

大冶佰鲜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园

大冶市

新建

占地208亩

2021-2023

4

阳新物流中心

阳新县

新建

占地300亩

2021-2024

5

黄石临空经济区综合物流园

大冶市

新建

占地600亩

2021-2027

6

西塞公铁物流园

西塞山区

新建

占地520亩

2021-2027

三、十堰市





续建项目





1

十堰市鼎元物流配送中心

张湾区

新建

占地103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36万吨

2016-2023

2

郧西县交通物流产业园

郧西县

新建

占地2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60万吨

2018-2022

3

丹江口市交通综合物流园

丹江口市

新建

占地1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60万吨

2019-2025

新建项目





1

竹溪县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竹溪县

新建

占地91亩,设计年吞吐能力60万吨

2021-2023

2

十堰快递物流产业园区

城区

新建

占地6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0万吨

2021-2024

3

十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核心枢纽

经开区

新建

占地20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000万吨

2021-2026

4

佰昌仓储物流产业园

茅箭区

新建

占地4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600万吨

2021-2026

5

张湾公铁联运物流基地

张湾区

新建

占地3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万吨

2022-2025

四、宜昌市





续建项目





1

江山贝尔物流园

当阳市

新建

占地2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200万吨

2016-2021

2

宜昌东站物流中心

伍家岗区

新建

占地552亩,设计年吞吐能力600万吨

2017-2021

3

三峡坝区(茅坪)货运中心

秭归县

新建

占地3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325万吨

2017-2021

4

宜昌货运中心(白洋物流园)

高新区

新建

占地518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88万吨

2018-2021

5

三峡银岭冷链物流园(一期)

夷陵区

新建

占地242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00万吨

2018-2023

6

远安县物流中心

远安县

新建

占地1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80万吨

2019-2021

7

五峰渔洋关物流园

五峰县

新建

占地159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50万吨

2020-2025

8

点军物流园(宜昌市三峡移民创业产业园)

点军区

新建

占地234亩,设计年吞吐能力200万吨

2020-2025

新建项目





1

兴山县孙家沟仓储物流园项目

兴山县

新建

占地15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00万吨

2021-2022

2

枝江市姚家港多式联运物流园(玛瑙河综合物流储运中心)

枝江市

新建

占地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600万吨

2021-2025

3






4






5

长阳生鲜冷链应急保障仓储中心

长阳县

新建

占地1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万吨

2022-2023

五、襄阳市





续建项目





1

襄阳保税物流中心

高新区

新建

占地36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00万吨

2018-2021

2

襄阳传化公路港一期

高新区

新建

占地185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50万吨

2019-2021

3

襄阳苏宁电商物流园

高新区

新建

占地53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吨

2019-2022

4

襄阳日日顺产业创新园

东津新区

新建

占地4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210万吨

2019-2022

5

襄阳安华物流园项目

襄州区

新建

占地26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万吨

2019-2023

6

浩吉铁路襄州北疏运中心项目

襄州区

新建

占地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300万吨

2020-2021

新建项目





1

襄阳国际陆港多式联运中心

高新区

新建

占地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600万吨

2021-2023

2

襄阳中车物流园改扩建项目

襄州区

改扩建

占地6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20万吨

2021-2024

3

老河口市陈埠临港物流园区

老河口市

新建

占地1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300万吨

2021-2025

4

唐白河港临港物流园

高新区

新建

占地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220万吨

2021-2025

5

小河临港物流园

宜城市

新建

占地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700万吨

2021-2026

六、鄂州市










1

湖北长江现代物流产业集聚示范区·现代物流园

华容区三江港经济区

新建

占地769亩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50万吨

2019-2024

新建项目





1

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

葛店开发区

新建

占地520亩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万吨

2021-2026

七、荆门市





续建项目





1

荆门国际内陆港公铁物流中心

掇刀区

新建

占地2074亩,设计年吞吐能力800万吨

2018-2022

2

荆铁佳洲物流园

东宝区

新建

占地6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0万吨

2018-2022

新建项目





1

湖北凯龙八达物流园

钟祥市

新建

占地207亩,设计年吞吐能力300万吨

2021-2023

2

弘业物流中心

东宝区

新建

占地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200万吨

2021-2023

3

沙洋多式联运现代物流园

沙洋县

新建

占地50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000万吨

2021-2026

4

京山综合交通物流中心

京山市

改扩建

占地1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0万吨

2021-2026

八、孝感市





续建项目





1

长湖物流园区

孝南区

新建

占地144亩,设计年吞吐能力200万吨

2015-2024

2

孝感新都市物流园

孝南区

新建

占地1098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000万吨

2015-2025

3

湖北和其兴物流园

汉川市

新建

占地15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30万吨

2018-2025

4

苏宁易购孝感电商产业园

临空区

新建

占地512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0万吨

2019-2022

5

应城市天黎宇彤物流园

应城市

新建

占地15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30万吨

2020-2022

新建项目





1

孝昌县鄂北物流产业园

孝昌县

新建

占地6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300万吨

2021-2023

2

汉北物流创业园

大悟县

新建

占地600亩

2021-2024

九、荆州市





续建项目





1

荆襄物流配送中心

沙市区

新建

占地184亩

2017-2022

新建项目





1

洪湖临港物流园

洪湖市

新建

占地500亩

2021-2024

2

监利物流中心

监利市

新建

用地550亩

2021-2024

3

李埠物流园

荆州区

新建

占地300亩

2021-2025

4

公安县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

公安县

新建

占地1665亩

2021-2026

5

江陵物流园

江陵县

新建

占地2000亩

2021-2026

十、黄冈市





续建项目





1

龙感湖帝龙冷链物流园

龙感湖管理区

新建

占地2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35万吨

2016-2022

2

武穴市大道物流园

武穴市

新建

占地2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80万吨

2018-2021

3

武穴马口智慧物流园区

武穴市

新建

占地3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217万吨

2018-2023

新建项目





1

湖北振鑫物流园

红安县

新建

占地756亩,设计年吞吐能力300万吨

2021-2023

2

麻城石材物流园

麻城市

新建

占地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400万吨

2022-2026

3

黄冈唐家渡多式联运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黄州区

新建

占地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吨

2023-2026

4

黄冈顺丰综合物流园

黄州区

新建

占地1000亩

2024-2030

十一、咸宁市





续建项目





1

捷利泉都现代物流综合产业园

咸安区

新建

占地500亩

2019-2021

2

通山县物流仓储分拨中心

通山县

新建

占地108亩

2019-2021

新建项目





1

京港物流仓储配送中心

咸安区

新建

占地100亩

2021-2023

2

赤壁曙光智慧冷链仓储配送中心

赤壁市

新建

占地200亩

2021-2025

3

咸宁行者(中国)物流储运服务基地

咸安区

新建

占地350亩

2021-2030

4

咸宁货场搬迁及新建铁路物流园区项目

咸安区

新建

占地2900亩

2022-2030

十二、随州市





新建项目





1

湖北源丰物流园

高新区

新建

占地120亩

2021-2023

2

随州城乡万吨农产品食品冷链物流中心

高新区

新建

占地105亩

2021-2023

3

随州市综合物流园

曾都区

新建

占地2000亩

2021-2026

十三、恩施州





续建项目





1

恩施好又多华硒物流园

恩施市

新建

占地185亩

2014-2021

2

咸丰县综合物流园区

咸丰县

新建

占地600亩

2020-2026

新建项目





1

建始县电商冷链物流扶贫产业园

建始县

新建

占地101亩

2021-2024

2

巴东江北物流园

巴东县

新建

占地342亩

2021-2025

3

利川交通物流园

利川市

新建

占地210亩

2021-2025

4

来凤龙凤物流园交通物流中心

来凤县

新建

占地503亩

2021-2025

十四、天门市





新建项目





1

天门物流配送中心

天门市

新建

占地260亩

2021-2025

2

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天门东站物流中心

天门市

新建

占地2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0万吨

2022-2026

3

天门港岳口公铁水联运物流园

天门市

新建

占地5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000万吨

2022-2026

十五、潜江市





续建项目





1

潜江传化公路港项目

潜江市

新建

占地284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00万吨

2019-2021

新建项目





1

潜网生态小龙虾物流园

潜江市

新建

占地230亩

2021-2023

十六、神农架





续建项目





1

神农架松柏物流交易中心

神农架林区

新建

占地31亩

2014-2024

新建项目





1

神农架林区物流园

神农架

林区

新建

占地118亩,设计年吞吐能力100万吨

2021-2022